在国常会提到降准两天后,央行快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.5%,大超市场预期。
在国常会提到降准到央行降准这两天的空档时间,大部分研究机构和资本市场参与者认为此次降准是定向降准,而非普遍降准。但央行实行普遍降准,超出一般研究框架逻辑,体现出更强的前瞻性和主动性。
国常会表述运用降准工具的目的为“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,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。
央行答记者问则给出了更明确的原因:
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,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;
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;
三是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,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。
我们今天解读一下何为降准,以及它如何影响实体经济,进而理解现在的降准政策为何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。
什么是降准?
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了存款之后,需要将其中的一定比例以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存在中央银行,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。当然,存在央行的准备金获得的利息是很低的。
存款准备金的存在限制了银行的扩张能力,从而可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。我们现行的存款准备金率,大行为12.5%,股份行、城商行为9.5%,在7月15号降低0.5%之后变为大行12%,股份行、城商行9%。
给银行的一颗甜枣
去年疫情期间,国家明确表示银行业要让利实体经济,在牺牲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利润的情况下,银行业给实体让利1.5万亿。今年,在大宗商品上涨,消费水平萎靡的情况下,实体经济仍然需要得到支持,但继续压任务给银行业让利的空间已经不大。
这时候,政策让利给银行,再推动银行支持实体经济,成为比较好的方式。不能一直让银行业承压,要先给一颗甜枣。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.5%,释放大约1万亿资金,银行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。
1)放贷款,降低准备金率,不仅增加了货币总数量,也提高了货币乘数,银行扩张的能力大大加强。可以有效支持实体企业,特别是中小企业。
2)买债券,银行可以投资政府债券,这相当于把没收入的准备金换为有较高利息收入的债券,直接可以增加银行的利润。
3)还掉MLF贷款,MLF是中期借贷便利,可以理解为银行为了流动性向央行的借款,现在的MLF借贷利率为2.95%,高于吸收存款利息。银行可以利用降准的部分资金,还掉较高利息的MLF,降低自己的成本。
以上三种方式,都是降低银行的成本、增加银行的收益,如此做才能让已经让利实体经济一年的银行,有动力和能力继续支持实体经济。
房地产业的紧箍咒
多年来,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行业都息息相关。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,造成地产公司炒高地价和房价。自 2008 年信贷周期开启以来,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一直是这轮周期的加杠杆主体,2015年前后,因为宽松政策更导致房价多地翻倍。
但现在形势有了极大的转变,资金流入房地产的路径基本上被堵死了。监管制度方面,压降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比重,提出了房地产业贷款集中度管理;地产公司层面,提出了“三道红线”限制各类房地产公司的有息债务增长速度,即便是三项指标全部达标的“绿档”,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也不得超过15%。
所以,房地产行业的限制政策已经完善,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其利好十分有限。不存在“房住不炒”大政策之下,房地产行业绑架货币政策的现象。有信心让资金流入应该得到支持的小微、科技、绿色发展等领域。
向前看,理解前瞻性的意义
如果仅仅盯着过去数据,是很难理解为什么现在采取全面降准政策的。经济数据没那么不好,发展目标也没那么大的挑战。疫情得到管控之后,中国生产端快速复苏,并出口大增。
但如果看未来,隐患也明显。其他国家接种疫苗和控制疫情重启经济之后,生产能力快速恢复,国内下半年出口回落在所难免;而我国现在消费复苏水平远逊于预期,在复苏周期上国内和发达国家存在错位。如何避免错位演变成更大的压力,需要提前做好预判和政策准备。
美联储下一步势必要退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回归正常化。在美联储宽松期间,大量资金流入利差较高、经济稳定的国内市场,那么在未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,我们便需要防范资金的外流,降准可以提前对冲美联储未来加息风险。所以,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继续战术性宽松的可能。
总结
战术性适度宽松不是大水漫灌,也不需要大水漫灌。综合考虑通胀风险和经济压力、内部环境和外部变化之后,释放流动性引导银行支持实体经济,支持小微企业,提振消费能力,才是政策目的。
每逢经济压力,都有人提出放松房地产行业限制,但考虑到去年疫情期间都未丝毫放松地产行业,所以现在放开的可能性依然很低。如果将此次货币政策调整视为地产行业放松信号,未免理解错了政策意图。
六月以来,资本市场代表着传统经济和价值的股票出现较大幅度回调,在本次货币政策调整后,之前的杀跌理由存在着逻辑不合理的情况。尤其是银行、证券等,有较大修复空间。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。